“收入7年沒漲,職級7年沒變,能力是‘聽話加蒸烤箱寫報告’,社會關係是‘領導加同事’。”近日,廣東、上海等地一些公務員辭職,迅速成為輿論焦點,也讓這一不少青年艷羡的職業,暴露出了“硬幣的另一面”。
  過去一年,在中央“八項規定”厲行下,有人慨嘆:“為官不易”,也有人褐藻醣膠副作用擔心:“有能力的年輕人都走了,誰來當公務員?”
  而中青輿情監測室隨機抽樣2000條18~45周歲網民討論後發現,逾七成(72.6%)青年網民期待,公務員隊伍應該藉此“沙裡淘金”,“擠出”一部分寄生蟲、投機者,留下新竹買屋穩健奉公的群體。
  一些青年誤建築設計以為“公務員=貪官”
  馬文莉(化名)是河北某市的黨委化療飲食輔助宣傳部公務員,“從政”13年,剛到正科級。在她眼裡,基層公務員隊伍,可用3個詞來概括:“年輕,低薪,高壓”。
  “機關里的典型景象是:幾個60後,帶著一群70後、80後幹活,平時‘朝八晚六’,但基本不可能按點下班,值班、下鄉慰問、組織活動會占去你的大部分周末。”她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,“我們的月工資是1000多元,加上所有福利,不到兩千元。”
  這似乎與很多人想象中的公務員生活,相去甚遠。
  “在現代國家,公務員隊伍一般由一批有志於為公共事業服務、視社會榮譽感高於金錢利益,並且有一定管理智慧和水平的人構成。但在中國,一些青年——包括他們的父母,誤以為‘公務員=貪官’。”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。
  “國考”持續數年高燒不退,在竹立家看來,就不那麼正常。
 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一位教授曾提供數字顯示,大學生中願意當公務員的比例,新加坡為2%,美國為3%,而在中國,76.4%願意考公務員。官方數據稱,2014年度,有152萬人參加了國家公務員考試報名,考試錄用比例達77∶1,而在2003年,此報名人數僅為8.7萬,十年間“暴漲”近18倍。
  為什麼那麼多青年想當公務員?
  2012年年底,央視《新聞1+1》節目披露的調查結果,令人深思:排在第一位的是“穩定、有保障”,“福利待遇好”居第二,其後依次是“社會認同感”、“上升空間大”……而“為公眾服務”排在最後一位,所占比例只有4.7%。
  “學而優則仕”,“三年清知府,十萬雪花銀”……竹立家認為,受傳統“官本位”思想,以及現實中“貪官”、“懶官”、“庸官”等案例影響,至少兩類人進入公務員隊伍的動機,並不單純:“一類人寄望於升官發財、高高在上,一類人希望從此一勞永逸、‘喝茶看報’。”
  而中央厲行反腐之後,附著在這一職業上的利益、尋租空間被壓縮,公務員系統內叫“苦”聲日漸高漲。有媒體擔憂,公務員隊伍會出現“辭職潮”。
  中青輿情監測室隨機抽樣的18~45周歲青年網民群體,卻對此表現得較為“淡定”。
  其中,超過七成人(72.6%)認為,對公務員辭職不該大驚小怪,而應視作“沙裡淘金”。如意見領袖王久辛評論稱:“本來就該讓‘謀私的’出去,‘擠出’公務員中的腐敗者。”網民“華富婧”則分析,也許“這個才是反腐敗真正的正面效果”。
  “公務員本來就不應該是‘人人打破頭’都想得到的職業。”網民“向向0402”藉此反思。“山竹叢”建議:“既不專,又不勤,只是把官道當謀私之道的無能之輩,應該儘早離開公務員隊伍。”網民“飄緲孤鴻影”則借用黃埔軍校的門前對聯,警示欲進入公務員隊伍的年輕人:“升官發財,請往他處;貪腐謀私,莫入此門。”
  什麼樣的青年適合當公務員
  馬文莉也是一個80後,她覺得當基層公務員“苦”,但並不後悔自己十幾年前的選擇。因為,她就在自己的家鄉服務,“而且,這份職業比較契合我的性格和價值觀。”
  什麼樣的青年適合留在公務員崗位上?在馬文莉眼裡,並非所有“叫苦”的公務員都是動機不純者,因為“這個職業,本來就只適合一少部分人”。
  “有句話叫‘治大國如烹小鮮’,相比驚險刺激、收入頗豐的商界,政府公務員體系更多是一種‘穩中求進’的工作。”她總結,“做基層公務員不太會有大風大浪,而是潛移默化地維繫、傳承、改變著這個社會,更需要一顆‘公心’和‘責任心’,認同這種價值觀、並能在‘螺絲釘’崗位上發光發熱的年輕人,比較適合。”
  曾有職業規劃師分析,三類人不適合當公務員:一是追求事業上有快速回報者,二是不善於人際交往者,三是自身職業目標不清的“湊熱鬧”者;而最適合當公務員的年輕人,就是有從政理想,“願意用自己的才能,切切實實地為老百姓解決實際問題,為國家做些事情”的人。
  但也有媒體擔心,在80後中,這樣的年輕人會不會太少?
  “成長於改革開放後的80後,普遍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和個人夢想,更渴望聽從內心的召喚,從事自己喜歡和擅長的工作。”《工人日報》分析稱。記者也檢索發現,不斷有80後公務員在網上發帖慨嘆,成為公務員後的最大不適,不是福利待遇的“落差”,而是“難以彰顯存在感”。
  而在竹立家教授看來,在一個成熟的現代社會,“不是人人都想當公務員,也不是人人都不想當公務員”,這才是正常現象。
  “在西方發達國家,僅有3%左右的青年願意當公務員——這個比例本來就不高;而且,這一隊伍本身,每年也會有3%~5%的‘流出率’,即這部分人退出公務員隊伍,尋找其他舞臺。”他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,隨著社會價值觀多元化,“公務員職業成為一些青年基於瞭解、認同之後的真正選擇,或是它回歸正常的第一步。”
  事實上,附著在公務員身份上的一些“曖昧想象”、“過高預期”,近年已在褪色。
  比如,記者註意到,在一向被認為是“肥差”的海關崗位,各省在近一兩年的招考中,多明確描述其工作內容為:“工作地點多在艱苦邊遠口岸、露天作業、工作強度大、體能要求高……”一些考生將其視作“史上最苦金飯碗”而望而卻步,也有人謹慎評估後,依然報考。
  對中央“八項規定”,也不是所有公務員均“叫苦不迭”。比如,一位來自安徽蕪湖的基層公務員發帖描述:“雖然取消了會議後的聚餐,令大家少了交流機會,卻節省了時間,讓年輕人不用專註於喝酒、研究‘飯局文化’。”“公車管理嚴了以後,我的很多同事都選擇步行或騎自行車上下班,讓自己有更多流汗、鍛煉的機會。”
  截至2012年年底,全國公務員總數突破700萬,5年間增長近50萬人。竹立家教授認為,“有能力的年輕人都走了,誰來當公務員”是個偽問題。
  “我反倒認為,通過‘擠出’謀私、寄生者,‘釋放’志在別處者,‘留下’廉潔奉公、樂於奉獻的人才,不僅能讓公務員的總數得到控制,而且,能實現一種良性循環。”他說。
  “到時候,公務員會作為一個普通崗位。任何普通崗位,都會有一批愛之如生命的人存在。”浙江網民“wuzhan0505”說。黑龍江網民“百了禪師”認為,公務員的成就感,更多時候,無法用金錢衡量:“做公務員沒有在公務員的位置上想問題,只想著升官、發財、貪污、受賄的人,最好離開這個隊伍;公務員是為人民辦事的,如果把心擺正,多為人民做些好事,還是很有成就感的!”
  公務員隊伍怎麼“留下更多精英”
  日前,“基層公務員該不該漲薪”引發社會爭議,而無論正反哪方,都認同的一點是:僅靠一個年輕公務員的奉獻精神和服務意識,顯然支撐不了這個隊伍的長遠、健康發展。
  在竹立家教授看來,公務員隊伍該怎麼“留下”更多精英?這或許是一個必須思考的問題。
  中國青年報記者註意到,儘管多數青年網民並不認同“一刀切”地給公務員漲薪,但也有一種聲音擔憂,若只用“低薪高壓”擠出謀私、寄生者,而不匹配上其他政策,這種方式會不會無形中提高從政的成本?
  “當‘擠出去的’都是沒門路的,剩下的就是‘官二代’和‘富二代’了。”“當政治成為‘富二代’們的專享,誰來替窮人說話?當下,權力被濫用是根本問題,工資高低影響的只能是守法的好公務員,這會不會造成‘逆向淘汰’呢?”網民“Wanfe”等說。
  這個問題,馬文莉也一直在思考。
  “成為基層公務員的年輕人,首先是普通人,也要吃飯養家。”馬文莉向記者坦承,她身邊的80後同事普遍吃苦耐勞,“很皮實”,但在日漸高漲的生活壓力下,有人形容“幾年下來,存款沒有,提拔沒有,青春已不再”,“再崇高的理想,也有難以支撐的一天”。
  馬文莉給記者算了一筆賬,在她工作的城市,一個煎餅5元,從縣城到鄉鎮的車票一次20元,房價每平方米數千元。每月不足兩千元的總收入,“花起來很緊巴”。“以前逢年過節,會有兩三百元的過節費,每年會有1000多元的‘年底雙薪’,今年形勢緊了,也沒發。”
  馬文莉說,上升通道的狹窄,也讓一些年輕公務員“鬱悶”。
  “在市級大機關的小部門,從來就不缺人,高學歷、肯吃苦的年輕人一抓一大把。唯一缺的是機會,部門的中層領導都是年輕的70後。所謂的發展空間,小到讓人絕望。”近日辭職的上海80後公務員的這段獨白,引得不少同行唏噓。
  “來自社會的認同感,對一名基層公務員也很重要。”馬文莉說,“很多從事公益慈善事業的人收入不高,但有很強的精神激勵,而公務員隊伍卻面臨‘污名化’問題——少部分貪官給社會的不良印象,被投射到了整個公務員群體身上。”
  竹立家教授認為,用體制保障公務員隊伍,留住精英,也應該從前述三點“發力”。
  “對一些基層且艱苦的崗位來說,適當提高薪酬是必要的。”竹立家表示,按照國際慣例,公務員薪酬大多參照社會類似機構的同一職業平均工資而定,“並不明顯高於普通人”。“但是,如果公務員的工資十年不變,明顯跟不上當地居民的收入增長水平,也不正常。”
  有網民認為,“在公務員隊伍中的年輕人,是當初的‘天之驕子’,無論出於什麼樣的原因進入公務員隊伍,必須承認的是,基層公務員的生活待遇與工作內容、職責是不對等的。”但也有網民認為,現實中,一部分服務意識很差的公務員,“相比所提供的服務,他們已經拿得太多了”。
  “不搞‘一刀切’很重要。”竹立家教授建議,在逐漸拉平公務員與社會其他成員醫療、住房、養老等福利的基礎上,可以適當漲薪,但更應向基層艱苦的公務員崗位傾斜,向工作認真、群眾口碑好的傾斜,“而且,這個程序一定要公開、透明,要接受公眾監督。”
  對上升通道,有專家建議,應在選人體制上改革,“不讓老實人吃虧”;竹立家認為,不妨考慮構建“能進能出”的公務員體制。
  人民網曾刊發評論稱,精英都當官,並非社會合理分工。“當前,社會正處於快速發展和轉型期,急需一大批專業人才的革新創業、勇於創新”,但一批批優秀年輕人紛紛參與坐機關、寫材料、下通知、跑腿辦事等相對簡單的一般政務工作時,是否也是一種人才浪費?
  “一些有想法的年輕公務員,到更廣闊的舞臺上開拓,可能會更利於發揮潛能。”竹立家認為,到那時,公務員才可能慢慢脫離“污名化”,回歸為一個正常職業。  (原標題:公務員隊伍應“擠出”寄生蟲 留下奉公者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xk94xkahy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